射電脈沖星的流量密度、輪廓形狀、脈沖寬度、偏振性質等是脈沖星的基本物理觀測量。了解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認識脈沖星的輻射區結構與輻射機制。近期,新疆天文臺脈沖星團組博士研究生周祖榮及其合作者,利用Parkes 64米射電望遠鏡的超寬帶低頻接收機的觀測數據,對19顆射電脈沖星進行了超寬帶輻射性質的研究,發現多顆脈沖星的流量、脈沖寬度、偏振性質出現隨頻率演化的多樣性,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2022,22,085001)。
研究人員把超寬帶數據分成了3個子頻帶并分別測量了其流量密度,繼而進行了頻譜擬合。研究發現大多數脈沖星的頻譜符合簡單冪律譜模型,脈沖星J1810-5338的頻譜在600MHz處發生了偏折,符合比較少見的偏折冪律譜。研究人員在中心頻率1369MHz與2368MHz分別測量了13顆脈沖星的偏振輪廓,并發現了某些脈沖星在頻率上可能存在演化的直接證據(如圖1)。
后續科研人員會利用Parkes 64米或FAST射電望遠鏡對這些脈沖星在多個頻段進行長期高靈敏度的單脈沖觀測,對脈沖星演化及其輻射區結構等課題進行更加深入研究。
文章鏈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674-4527/ac712b
圖1:PSR J1848-1952在中心頻率1369與2368 MHz下的偏振輪廓,紅線代表線偏振、藍線代表圓偏振。